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15 点击次数:176
前言
在中国历史上,亡国的皇帝通常都不怎么受好评,不过其中也有一些特别的例子。比如大明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,他的去世特别悲壮,后来的人提到他时,总是带着几分惋惜和感慨。
每次聊到大明王朝的灭亡,大家总是感到一阵遗憾,其实大家可能不知道,当年大明也有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。
在李自成即将攻入城下的时候,他曾派使者去找崇祯谈和平,提出了三个条件。只要崇祯答应这三个条件,李自成就会撤回军队,结果却遗憾地遭到了崇祯的拒绝。咱们不妨一起回顾一下那段往事吧。
一、三个条件
不得不提的是,李自成并不是第一个想跟崇祯谈判的人。早在皇太极登上汗位时,他就曾派人找崇祯商量过。皇太极当时也是想跟大明和平解决问题的,可结果嘛,大家心里都清楚,崇祯没有答应。
咱们先了解一下当年皇太极提出的条件。首先,他希望两国之间能有个互相交流的机会,怎么交流呢?大明每年得给后金黄金万两。不过,后金也不是白拿的,他们会给大明送一些物品回来。另外,还有一条,就是希望大明把关押的满人释放,这点其实大家都能算得过来。
崇祯最受不了的就是最后一条,皇太极居然希望大明把他们打下的地盘全都划归后金。这意思很明显,就是想和大明一起共享这片天下。试想一下,崇祯能答应吗?这真是没办法的事,当前的局势就像是刀俎上的鱼肉啊。
皇太极居然没有让崇祯把整个天下都分给他,这对大明来说,无疑算是个好机会。假如崇祯能答应皇太极的要求,可就能少了一个大敌,对抗那些起义军也能借用皇太极的力量。最开始崇祯虽然十分愤怒,心里有些乱,但他并没有立马拒绝,而是安排了陈新甲去处理这件事情。
当时陈新甲确实派人去处理这事儿,不过可惜的是皇太极觉得大明没什么诚意,结果他就要求见崇祯。后面的事儿就全靠崇祯自己了。其实陈新甲之所以去处理这件事,还是因为崇祯的安排,可崇祯却因为压制不住文官集团,最后牺牲了陈新甲。
陈新甲被杀后,谁还敢去处理这事儿呢?结果这件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。这也表明崇祯在很多事情上并不完全掌控局面。不得不说,李自成后来的条件相比皇太极的要好得多,甚至可以说是比较让人接受的。
李自成在逼近城门后,立马派人去跟崇祯谈判,他提了三个要求。头一个要求跟皇太极的差不多,想要崇祯把他手下已经占领的地盘全都交给他。再来,他还要一万两的货币支持。最后,他表示愿意为崇祯打仗,但就是不打算去见崇祯一面。
接下来咱们聊聊这三点,头一个呢,李自成的发迹地是西北,经过这么多年的打拼,他在那里的地位和声望早就超过大明了,简直可以说现在的西北已经不是大明的地盘了。
李自成要求把西北让给他,实际上就是为了得到崇祯和大明的认可,想让崇祯能点个头。不过啊,咱知道大明向来有个规矩:不和亲、不赔款、不割地。所以,崇祯心里肯定是不乐意的。要是当初崇祯能痛快一点,把西北给李自成,结果会不会就大不一样了呢?
接下来聊聊李自成说的第二点。咱们不说偏向他,单从中立的角度看,李自成手下那几十万大军,跟着他南征北战这么多年,真不能白白付出啊。不管是往前走一步,封侯拜相,还是别的啥,总得给他们点回报吧。要不然,崇祯总该给点实惠,让他们感到有个交代。
一百万两银子,对一个大国来说似乎不算什么,问题是这时候的大明经济状况根本不算强大。要是真有那么多钱,崇祯还用得着愁得连军费都凑不出来吗?后来给吴三桂的军费,真的是崇祯从那些大臣们的口袋里掏出来的。
其实,从李自成之后的清洗来看,这些大臣身家都不菲,能从他们身上查出两千万两白银,但偏偏连一百两都没法拿出来。崇祯当年说的话真心没错,这些大臣就是亡国之臣,最后的结果就是被封王。
历史上的那些枭雄们真是对称王情有独钟,从早期的韩信,到后来的李自成和吴三桂,他们都特别想当王。李自成甚至还答应要帮崇祯打女真,这比起皇太极的时候,他确实是有诚心的。不过,当初皇太极的提议崇祯都没答应,这回遇上李自成,自然也是给了拒绝。
二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
对此,有人觉得崇祯确实是太较真了。你想啊,假如他当初答应李自成,俩人联手对付女真,那一旦打赢了,整个国家就只剩李自成这一支力量了。想想后来的大清,都是怎么对付吴三桂和他的势力的,这简直就是个教训。
最初是采取安抚策略,等到国家恢复元气后,再逐步削弱李自成的力量,最后再将他彻底解决。而且李自成给崇祯的帮助可不光是军事方面,还有可能让他替大明清理那些贪官污吏呢。
查抄来的财产分一半给李自成,他肯定会乐意的。即便大明只能分到一半,那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。在任何时候,经济都是关键。大宋虽然军事实力不行,但还是支撑了这么多年,背后的原因就是有强大的财政作为基础。
后来的人们再回顾那段历史,会发现李自成当初可能并没有想要称帝的念头。从他的经历中,也能看出农民起义的局限性,其实他发起起义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能过上无忧无虑的日子。
当时他心里想着的不过是能在西北占个小地盘,做个土皇帝,这算是他最大的理想了。可崇祯可不是这么想的,按他的角度来看,他是皇帝,李自成不过是个农民、土匪,居然想要染指江山,这对他来说绝对不行,绝对不能妥协。
大明的规矩就是不准割地赔款,更何况还是送给这种人。士人可以杀,但绝不能被侮辱,作为国家的领导者,他怎么能屈服呢?身为帝王,他的傲气不允许他妥协,再说了,要是答应了,百年后他怎么面对自己的祖宗啊?所以,他最终走上了一条悲壮之路。
三、结果如何
退一步讲,要是崇祯真听了李自成的那三条要求,结果会怎么样呢?崇祯要是一答应,朝廷里肯定会闹出不少“死谏”的事,老一辈的文人们肯定会对他指手画脚。可这回,崇祯还是坚守了自己的底线,没有像上次那样把大臣推出来顶罪。
他的胆略让他挺过了重重压力,随后每天都有大臣上来奏章,反对这事。崇祯可不能就这么一直坐以待毙,他要么就得采取严厉措施,让那些大臣不敢再多嘴,要么就是取消自己对李自成的那些优待。
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会让大明内部产生动荡,可别忘了,如今的大明已经是够乱了,真的能承受得起这样的局面吗?
上文提到李自成答应帮助崇祯一起抵抗后金,但这两支军队之前可是死敌,没经过时间的磨合,直接就让他们上战场,实在是不现实。
缺乏默契只是其中一个小问题,真正让人担心的是这两支军队能否和谐相处,生怕军队之间会出现叛变。别忘了,大明的军队可是正派出身,他们怎么会对李自成的军队心悦诚服呢?反过来,李自成的队伍也绝不会低头接受大明的军队。
结语
最让人打心眼里不爽的就是“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”。当这两支军队在那儿互相争斗的时候,女真就趁机出头,让皇太极轻松捞了好处。看那时候的大明形势,可真是命运已成定局。